188体育

海门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海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3-29 字体:[ ]

——2012年3月26日在海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杨曹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海门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四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中共海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应对新形势,直面新挑战,抢抓新机遇,聚精会神抓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四年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主要指标实现倍增。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亿元,是2007年的1.9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35亿元,均是2007年的3.2倍。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30位、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19位。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现代化大步迈进,目前已有10个指标超过省定现代化标准。

经济运行健康向上。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的8.4:59.1:32.5调整为7:59:34。提效益,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面积达27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9%,建成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五度蝉联“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经验全国推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12家。成功举办首届海门山羊节,海门山羊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促转型,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11年,全市工业应税销售达450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7家,金银铜牌企业突破10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82家,四年净增36家。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总量达570亿元。通光线缆成功上市,回力橡胶成为188体育:首个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扩规模,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四年实现总量倍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年均增长18.7%。叠石桥家纺城三期核心交易区投入运营,全年市场交易额突破400亿元。欧尚超市、大东方百货等大型商场相继开业。张謇纪念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常乐镇跻身“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金融机构发展到19家,四年新增6家,建成“全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市)”。创品牌,建筑经济全省领先。巩固全省建筑强市地位,建安产值达670亿元。南通三建、中南控股、龙信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南控股集团成功上市。四年共创鲁班奖7项、国优工程7项、省优工程249项。

项目建设亮点纷呈。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不断完善领导挂钩推进、项目代理服务等制度。四年来,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20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8个,超10亿元项目12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8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四年来,开发开放强势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举全市之力推动江海开发。组织实施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和东灶港围填海工程,新增陆域面积近5万亩,新增江海深水岸线17公里。东灶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先后在北京举办了“海门沿海开发汇报会”、“海门创新发展暨江海合作开发汇报会”等重大活动。聚要素资源推进园区发展。四区一镇占全市经济份额不断攀升,到去年年底,全市 75.1%的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4.6%的工业应税销售和74.1%的超亿元项目来自四区一镇。市经济开发区推进海门港工贸区、滨江科教城、中心商务区三区联动,海宝工业园、海新重工、海隆重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进驻建设。省级装备制造产业园、省级科技研发外包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成功获批。综合实力名列江苏省级开发区首位。海门工业园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家纺节,建成中国家纺流行趋势推广基地和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园区发展先后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张德江的高度肯定。滨海新区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功能配套抓紧完善。滨海总部大厦、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或投入使用,泰森食品、燕达重工、远威重工、中石油海工钢绳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临江新区全面启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以现代制药、药明康德、当升科技为龙头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建设以联海生物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产业链条初具规模。海门镇依托神舟科技高新区精心打造智能主导产业,春戈玻璃、斯德雷特光纤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依托特有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三和汽车产业园建成苏中苏北县级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其他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发展平台,在资源缺、要素紧的条件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坚持扩大开放、利用外资与优化结构、促进转型相结合,四年共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20.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1亿美元。共完成市外注册民资325亿元。外经外贸克难求进,四年进出口总额达45.8亿美元,其中出口34.6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26%和25%,外经营业额达11.2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先后与德国施瓦岑贝克市、纳米比亚奥卡豪市结成友好城市。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将提升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建成“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市”,积极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年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79个、产学研项目310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南通领先。都市科技创业园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实现188体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成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家,其中省级21家,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部建有工程技术中心。

——四年来,城乡建设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大力实施城市南进,四年共投入各类资金315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化率达51.2%,四年提高5.4个百分点。张謇大道、江海路等城区干道全线贯通,行政中心、政法大楼、龙信集团总部、东恒盛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了东洲市场、银海桥、通源片区等地段的综合改造,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老小区进行改造整治。实施城区道路、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四年完成绿化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大力加强城市管理,组建数字城管中心,城市管理向数字化、网格化发展,成功创建苏中苏北唯一的“江苏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

镇村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实施农民休闲广场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镇容镇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有力改善。投入8700多万元建设农村社区,建成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总投资9000多万元、惠及18.79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区域供水农村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四年共完成三级河道疏浚470万方,建成“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全省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实现全覆盖。加快农村路桥建设,三级以上公路达668公里,改造农桥315座,一级公路总里程数居全省县(市)第一,“九横十二纵”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全国188体育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五度蝉联“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市”。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国家生态市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三纵两横”污水收集系统,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建成污水管网286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万元GDP能耗四年下降1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9。严格落实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责任,四年共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81个,关闭化工企业36家,对3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

——四年来,发展成果普惠百姓,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6万元和1.3万元,年均增长均在13%以上,位列苏中苏北县市首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20亿元,为2007年的2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6平方米和58.9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汽车拥有量由9辆增加到28辆。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全省教育现代化市。教育布局不断优化,撤并农村中小学12所,新建学校7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投资2亿多元实施校安工程,新建、加固、改造校舍近15万平方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中高考屡创佳绩,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和录取率位居全省前茅。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了247家由政府兴办的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项目改厕13万座。基本建成计生世代服务体系,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激情江海风”、“东洲好家园”等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 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建成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余东古镇获评南通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海门山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健身活动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先进。成功举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超过97%。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双拥工作全国知名,建成苏中苏北唯一的“全国双拥模范县”。获评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县(市)”。

民生保障广泛覆盖。就业体系更全。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村级劳动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四年来累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8.3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7700多人次,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人,帮助2.9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保障水平更高。“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6%以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制度,全市15.4万老年农民到龄享受每月60元的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260元,累计发放住院补偿金4.4亿元,受益群众达17.2万人次。建立了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四年分别增长28%和41%,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安置房196万平方米和保障性住房1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6.7万元。慈善品牌更响。打造海门“爱心之城”慈善品牌。四年共募集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慈善超市30家,为6500多户家庭提供了3600多万元的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中南集团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建成“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市”、“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

社会管理有效加强。平安建设有成效。密织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在南通率先建成省级“技防城”,命案破案率达100%,九度蝉联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南通推广。安监执法管理工作全省领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实现全覆盖。法治建设有进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启动实施“六五”普法,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国务院法制办高度肯定。建成“省村民自治模范市”。行政效能有提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深化政务信息公开,行政行为更加规范透明。建成启用行政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全程办事代理,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建立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开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畅通市民诉求渠道。四年共办理市长信箱4190件,落实率达100%。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四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60件、政协委员提案697件,满意率均在97%以上。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源头治腐,树立务实、为民、清廉的政府形象。过去四年,人民武装、监察、审计、物价、粮食、食品药品监管、人防、防震减灾、关心下一代以及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四年风雨兼程,艰辛历历在目,成绩令人振奋。四年里,我们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宏观调控和自身发展矛盾问题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崛起苏中、跨江争雄的又好又快发展。回顾四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筹、创先争优。四年来,我们准确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把握转型发展的深刻内涵,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有效路径,全力推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开创了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好、经济效益更高、竞争优势更强的全新局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勇立潮头。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运筹全局、前瞻布局,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紧紧把握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等历史性机遇,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任何困难所羁绊,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精神,抢先一拍组织江海开发,高瞻远瞩实施城市南进,审时度势推动经济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四年来,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格局,我们始终以创新的思路、实干的作风,千方百计破难题、拓空间、闯新路。通过对上争取和对内挖潜并行,破解土地瓶颈;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争取信贷支持并重,化解资金矛盾;通过依法搬迁和惠民搬迁并举,腾出发展空间。一系列的前瞻性决策和针对性举措,为海门发展集聚了要素、积蓄了后劲,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阶段特征、海门特点的发展新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关注民生、凝聚民力。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造福百姓作为第一追求,强化富民举措,强化成果共享,既充分满足基本需求,又积极保障品质追求,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多方合力完善社会保障,多管齐下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海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群众团体、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海门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增强发展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188体育: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新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的力度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民生保障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后五年的工作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海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五年。尽管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存在,但合作和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潮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稳中求进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发展中仍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今后五年,188体育: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188体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只要我们把优势充分发挥好,把机遇充分利用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辉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今后五年将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将面临经济社会格局深刻变革调整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抢抓机遇不松懈,迎接挑战不畏难,大干黄金五年,为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综合考虑海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海门的发展目标定位为:

——奋斗五年,让海门综合实力更强。主要指标增长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6年,工业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800亿元、300亿元、140亿元,率先在苏中苏北基本实现现代化。

——奋斗五年,让海门发展质量更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16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突破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服务业占比达4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全力建设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奋斗五年,让海门城乡环境更美。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到2016年,城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人口达32万人,城市化水平力争达62%。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河道水质和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0以上。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家级品牌。

——奋斗五年,让海门人民生活更好。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到2016年,“五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5万元和2.3万元。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要将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要牢牢把握核心环节,全面落实关键举措。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未来五年,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农田面积占比超32%,建成全省一流的农业强市,率先在苏中苏北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力实施“510转型升级”工程,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培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进一步放大建筑强市的发展优势,打造超千亿产业群,建成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建设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片区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到2016年,四区一镇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350亿元。

二是推进统筹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体系。未来五年,要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构建城乡共同繁荣、一体发展的全新格局。做大城市规划区。以城市总规修编引领城区发展,发挥生态岸线优势,做足滨江亲水文章,重点实施“一河一湖一核一广场”等标志性项目,全面彰显海门城市特色。做特现代新市镇。充分挖掘城镇区位、人文历史等优质资源,增强特色市镇的影响力。做美现代新农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农路农桥、区域供水等重大民生工程,全面规范农村建房管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构建现代化的民生体系。未来五年,要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追求,让发展成果188体育地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名市,提供覆盖更广、水平更高、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

四是强化行政职能,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未来五年,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坚持从源头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文明、公正、规范执法。

2012年主要目标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扣“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四大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城乡一体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财政总收入超12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15%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1%以上;万元GDP能耗完成预期目标。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调结构,全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做优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大力推进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占比达30%,力争建成2个省级、3个南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深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打造海门山羊品牌,建设海门山羊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创建“全国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示范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示范推广40个新品种和20项新技术。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专业化服务,乡镇全部建有“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大力推进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规范农村三大合作组织运行,农户入社率达到65%以上。做强新型工业,引领产业转型。主攻投入增后劲。以持续有效的投入促进产业优化、经济转型,全年工业投入突破280亿元。将项目建设作为增加投入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路径,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月度排名公示、季度竞赛讲评等活动,加快建设一批技术优、能耗少、产出高、带动强的新项目。全年确保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00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 150个。调优培强提质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战略、集聚发展为抓手,推动家纺服装、电子信息、轻工建材、精细化工等传统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四大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推动建筑企业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壮大实力,全年实现建安产值超750亿元。进一步加大规模企业技改力度,确保70%以上的工业骨干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7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全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亿。依托骨干聚产业。重点培育中兴能源、通光集团、回力橡胶等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实现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突破10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形成梯度有序、充满活力的企业集群。强化上市推进,力争新培育上市企业1-2家。强化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企业家队伍,营造鼓励支持企业家大胆突破、干事创业的宽松氛围。做大服务产业,支撑产业转型。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0亿元,新建成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大力发展港口仓储、产业基地等现代物流业,中建材东灶港物流基地、宝钢物流码头等重大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洲汽车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培育以金融证券等为特色的长江路商业街区。扶持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品牌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全年游客人数突破1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叠石桥家纺城创建国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

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建设江苏省创新型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70家,新增省级高新产品、重点新产品60个。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年新增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大中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100个。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区。不断优化专利结构,发明专利申请突破1500件。打造支撑有力的服务平台。增强创新载体承载功能。海门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复旦复华科创园等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力争建成1家省级创新型乡镇。集聚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东洲英才”计划,全力开展海门市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00名。

持续破解发展瓶颈。强化金融保障。开展资本市场年活动,围绕重点项目实施融资模式创新,开展股权融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全年金融机构力争新增贷款120亿元。加强政策引导,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年科技创业投资规模达3亿元,力争建成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强化土地保障。突出土地资源开发,在积极向上争取指标的同时,把对内挖潜作为首选之策,通过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法清理闲置土地、调整盘活未用土地等途径,大力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全年力争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各3000亩。

二、持之以恒促开放,强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招商引资增实效。建好招商队伍,明确招商重点,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开展大活动。精心组织第十七届中国海门金花节。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一批有影响、有成效的全市性招商活动。定位大产业。重点围绕船舶修造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特色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有助于产业扩容升级的关联性项目,不断延长做大产业链。主攻大项目。更加注重项目对产业升级、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的拉动作用,科学设定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能耗水平等招商指标。密切关注高新科技、新兴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集中力量招引大项目,重点引进“五百强”、“国字头”、“中字号”、“上市辈”的投资项目,全年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120个以上。

江海开发拓空间。围绕大投入、大开发、大开放的思路,高度聚焦江海开发,为全市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大力推进港口码头建设。加快实施通海港区海门港作业区、吕四港区东灶港作业区规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工作,完成东灶港三期围填海工程,5万吨级通用码头投入使用,抓紧推进新江海河万吨级码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大力推进东灶疏港河、336省道海门绕城段、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铁路海门段等重大工程,加速构建内畅外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大崇海大桥筹建力度。积极推进口岸开放工作,确保188体育: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开放计划。加快东灶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一类开放申报进程,力争进入国家审理程序。加快建设叠石桥海关监管点,拓展其在物流、通关、保税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园区发展争贡献。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以区域规划为龙头,以产业特色为基础,集中力量打造“四区一镇”载体平台,构建经济发展、区域竞争的主阵地,四区一镇工业应税销售占全市比重达68%以上。市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科研外包等新兴产业,全速推进海宝工业园、海新重工、中远重工、瑞塔科等重大项目建设。海门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科技创业园、电子商务园、家纺创意园、现代物流园建设。滨海新区建设全省沿海开发先行区,大力推进明圣重工等在建项目,加速建设屹洲新材料、中海通科创园等签约项目,紧盯中国国际呼叫中心产业城等重大项目。临江新区加快集聚生物医药、新材料、循环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现代制药、药明康德等基地型项目,全力创建省级高新区。海门镇加快神舟科技高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步伐,重点发展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利用资源重效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项目用地的节约集约管理,引导新落户企业建设多层标准用房,鼓励已落户企业进行生产性改造和资源性整合,提高单位土地使用效率。严格用地综合评估核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土地规模控制、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以土地使用的高门槛,换取单位土地的高效益。全面调整优化岸线功能布局,提高岸线使用效益。

三、全力以赴抓统筹,致力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围绕“绿韵东洲、生态江城”定位,坚持规模扩张、功能完善、形态优化并举,加快建设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市。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市政支撑、公建引领、商住带动、环境改善”的要求,加速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启动人民西路东段、嘉陵江路改造等重点市政工程。在老市政府地块建设凤凰国际文化广场。继续实施老小区改造。抓好公共卫生中心、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公建项目不少于10个。加快推进“中南世纪锦城”、“江城逸品”、“龙馨家园”、“东恒盛国际公馆”、“中技低碳城”、“翠湖天地”等高端小区建设。实施青西河、海门河绿化工程,启动市民广场、圩角河景观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让市民生活更舒心、更方便。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班次,方便市民出行。加强对商业街区的规划、培育和引导,重点培育餐饮、购物、金融等特色街区。加快商和广场、地纬商业综合体等重要商业载体建设,丰富城市商业业态。加强城市管理。发挥数字城管实效,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加强停车管理,努力缓解市中心停车难问题。综合整治城区出入口、主干道环境,集中清理违章建筑,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加大环卫投入,逐步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市场化。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小区环境。

建设各具特色的魅力城镇。稳步实施片区发展战略,依托“四区一镇”的支撑作用,带动城镇加快发展。合理布局发展空间。积极编制片区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中心镇,形成结构合理、梯度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指导乡镇立足自身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加快编制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镇区经济。把握城乡经济融合的结合点,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方向,以重点企业为支撑,繁荣镇区经济。扶持乡镇充分利用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快完善基础配套。推动城镇建设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更加注重商贸综合、生态休闲、文体活动等功能的优化完善。将市政建设向城镇延伸,围绕“六个有”目标,切实完善道路绿化、垃圾处置、供电供水、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启动区域供水中线工程,全面完成镇村管网改造,村村通上长江水。加强污水处理,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

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型农村。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全年156个村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开展绿化造林,全年完成成片造林3万亩。深化沟河疏浚成果,完成79个重点村的河道二轮疏浚整治。完善农村路网,整治安全隐患,全年新建农村四级公路120公里,改造农桥150座以上。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确保50%的行政村通公交车。积极盘活村级资产,深化股份合作,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力争全市所有行政村村营收入达20万元以上,30%的行政村达50万元以上。

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深化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启动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环保部复核。全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8个,南通市级生态村30个。开发区和海门工业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加强清洁企业审核,全年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0家、循环经济企业6家。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能耗评估和环境影响准入制度,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产能,持续降低GDP能耗。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深化大气环境整治,空气优良率保持93%以上。加强环境监管,建设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全市企业废水排放自动监控全覆盖。

四、千方百计惠民生,着力完善公共服务新体系

实施收入倍增,提升群众的富裕度。深入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通过就业增收、保障增收、经营增收等多种途径,让188体育的城乡居民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帮扶实现富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用好就业服务平台,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4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大全民创业推进力度,大力实施“万人创业计划”,积极扶持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加大政策性增收力度,逐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将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农户纳入帮扶范围。

完善保障体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政府保障投入,全面形成覆盖城乡各类对象、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转变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加强大病医疗救助,提高救助结报比例。加强保障房建设,全年完成公共租赁住房800套、经济适用住房80套、廉租房租金补贴60户。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大力发展“冠名慈善基金”和社会公益基金,继续组织开展“一日捐、一元捐”等慈善活动,全力打造“爱心之城”的慈善品牌。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市级示范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规范民间养老机构管理,全市养老床位数力争达到老年人口的2.6%。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群众的满意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建设教育名市。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省优质幼儿园;启动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加快推进南通职大、南通纺院海门新校区建设,积极筹建江苏香港浸会大学;做强职业技术教育,启动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新建、加固校舍12万平方米。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城乡全覆盖。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三级医院,放大优质卫生资源影响力。加快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5所,每个乡镇建成1个示范性村卫生室。全年完成农村改厕7万座。优质提供社会服务。启动体育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广泛开展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全面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矛盾化解在源头、隐患消除在萌芽。整合人防、技防资源,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强化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更加注重破小案、破积案,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优化管理机制。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模式,优化布局规模,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公共服务,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加强对外来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提高实有人口管控水平。创新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化解信访积案,促进信访秩序根本好转。建立互联网信息综合管控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处置水平。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争创“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五、乘势而上创品牌,奋力开启文化强市新征程

文化引领要提高凝聚力。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不断强化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作用。大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新时期海门精神,激励全市上下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和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切实加强艺术精品创作。进一步健全完善艺术创作激励机制,突出优秀现实题材艺术精品创作,围绕影视剧、山歌剧目、书画美术等重点领域,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攻关,努力创作一批社会反响好、艺术含量高的精品力作。

文化事业要提高服务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建设网络化。全面启动滨江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使之真正成为向广大百姓提供188体育优质服务的文化新地标。按照乡镇(园区)“八个一”、村(社区)“六个一”的要求,高标准推进新一轮镇村文化阵地改造提升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品牌特色化。进一步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开展以“四季江海文化风”、“江海神韵·文化惠民潮”、“全民阅读·快乐人生”等三大惠民文化品牌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确保完成送书3万册、送戏240场、送电影2800场、送展览10场以上。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步伐,提升数字电视为民服务水平。推进文化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文化遗产保护、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规范化管理,努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产业要提高竞争力。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工作引力。切实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引导力度,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具有较强集聚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基地,扶持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重点文化企业以及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规划引领。认真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市文化产业招商目录。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大招商范畴,全年力争引进超500万元文化产业项目20个以上。加大项目引导。组织实施28个5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围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新闻传媒、演艺娱乐、电影动漫制作、出版发行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统筹规划,重点打造张謇文化产业园、滨江文化创意园、家纺创意产业园、红木工艺创意园、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南通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个以上、文化产业基地3个以上。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是海门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更是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新一届政府必须立足更高起点,谋求更大作为,不断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提升科学执政的能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建设,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承担繁重任务、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群众的评判和历史的检验。办好“中国海门”门户网站,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二是坚持善谋敢为,提升创新开拓的能力。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让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富有创新。坚持超前谋划,深入调研重点难点问题,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务实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复杂形势下组织经济工作的水平。深入开展“学昆山、追苏南、争率先”思想解放活动,坚持“争创一流、勇争第一”,提振精气神,强化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三是坚持高效务实,提升执行落实的能力。认真对照政府工作目标,完善精细化、科学化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力、推进有序。加大对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和重要民生项目的跟踪督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落实到位。深化拓展“三解三促”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切实加强行政服务中心、“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市长信箱、“政风行风热线”等服务载体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是坚持清正廉洁,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强化政府自身内部监督的同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对财政资金、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及重点领域的内部审计,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

各位代表,奋斗的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海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百万人民,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争先攀高,为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