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南通市188体育 发布时间:2022-01-12 字体:[ ]

——2022年1月11日在南通市海门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沈旭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团结依靠全区人民,聚力“三个高质量”,实施“五大新工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全力争先创优,拼出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出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建立经济工作组织推进“六项机制”,经济运行稳中加固、向好走强。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增长9.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7.5%;经济运行月度评估持续位列南通第1。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建立主导产业“链长制”,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均超22%。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5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8家,实现规上工业应税销售971亿元,增长18%。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12家,增量列南通第1。建成南通唯一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省级“两业融合”项目实现零的突破。通光电子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振康机电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700亿元,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70家,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2%。益诺思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优秀机构,南通唯一。叠石桥市场获评全国商品交易双循环示范市场,线上线下成交额达1350亿元。科技金融、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等楼宇项目加快集聚,新增纳税超亿元楼宇2幢。建筑业总产值达2100亿元,新增詹天佑奖3项、国优工程奖2项,获评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项目建设量质并举。聚焦重大产业、重大外资、科创、人才、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开展靶向招商,举办经贸投资洽谈会和各类专题招商活动30多场次,新签约超10亿元重大项目60个,其中百亿级4个。建立重大项目“月月看、家家到、季季评”制度,完善项目准入评估和履约审计制度,全年新开工超1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21个,转化达产项目17个。18个项目列入省市重大项目,数量南通第1。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首条生产线已具备投产条件。新批外资项目28个,实现外资到账3.6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年度考核位列南通第1,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要素保障精准有力。深入开展工业项目绩效提升行动,盘活土地4237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7213亩。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制造业贷款增量列南通第1。精准落实惠企利企政策,拨付区本级扶持资金10.1亿元,减税降费15.37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一年来,我们强化改革创新,增强了赶超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区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出科创委、科创带、科创公司、科创载体、科创基金五大抓手,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出台“1+N”系列科创政策,实体化运营国有科创投集团并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推进8大科创载体建设,新设立科创基金4支,招引培育科创项目50个,科创项目考核位列南通第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7%。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个,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6家、众创空间4家、首台套2个。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长三角药物创新研究中心建成运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7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4件,中国驰名商标增至15件。家纺质量合作社建成全国样板,质量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设立“5·25”海门人才日,以城市名义向人才致敬。启动实施“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新入选国家级顶尖人才9名、省“双创团队”2个、“双创人才”17名,成为苏中苏北唯一“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重点改革蹄疾步稳。以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关键,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97.5%的审批事项“一网通办”,9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建成全面覆盖的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和全省最佳政务大厅,发展改革工作获全省先进。执法队伍编制管理工作列入国家试点,“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模式全省推广。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健全,国资监管工作全省领先。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区推进入选全国试点,土地流转履约保险入选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开发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海门跨境电商(深圳)柔性服务中心项目实质性启动,省级公共海外仓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外贸优进优出,完成进出口总额290亿元,增长14.4%。持续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经营业额8.3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3.96亿美元。反走私工作深入开展。海关、海事、边检为开发开放作出积极贡献。

一年来,我们坚持统筹联动,塑造了美丽宜居的品质城乡。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综合交通加速构建。北沿江高铁海门段工可获批。海太过江通道廊道控制和前期配套工程启动实施。如通苏湖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被确定为《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近期实施项目,临永隧道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绕城高速、疏港铁路、洋吕铁路海门段加快推进。新建城区道路9条,青海路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宏伟路跨海门河桥建成通车,长江路北延工程开工建设。提档升级农路20公里,改造农桥25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建成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区,南通唯一。获评全省农村物流示范区。“江海叙·又一季”农村公路品牌、“交邮合作·惠民兴村”农村物流品牌全省知名。城市品质持续提高。188体育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优化调整方案顺利获批,城建领域32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加大老城区、城乡结合部“退二进三”力度,有序腾退企业94家,拆除存量违建7.4万平方米,有效释放发展空间1200亩。完善城区功能配套,图书馆、大剧院建成运营,体育中心、职工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示范段建设成效南通领先,提升改造江堤29.8公里,青龙港生态绿地、东布洲长滩公园初步成型,謇公湖生态绿地一期对外开放,党史主题公园、府南生态绿廊成为网红打卡地,东洲公园完成改造提升,新增城区公园绿地66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整治老旧小区(片区)7个,改造燃气老旧管网13公里,竣工交付安置房56万平方米。启动物业分类管理提升试点,开展国际车城区域环境整治,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5台,新增公共停车位3000个。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1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成效显著。新建高标准农田6.1万亩,省政府在海召开现场会,推广海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域治水经验。粮食种植面积达79.2万亩,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成为全国示范。建成新型合作农场75家,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五大改善提升行动”,完成农户生活污水治理1.96万户,建成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86.3%,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通唯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有力落实,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关停。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新建污水管网102公里,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入江入海河流水质消除劣V类。新建农村县乡生态河道108公里,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一年来,我们聚焦群众关切,交出了充满温情的民生答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82.3%。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意见,新引进高校毕业生6400人,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14项民生保障标准与南通主城区一次性接轨。区为老服务中心交付使用,“四位一体”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照护保险待遇享受人数和服务质量走在南通前列。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出台教育改革系列文件,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海中综合楼、实验学校体育馆、东洲国际学校和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建成启用。“双减”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典范。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本科上线率等多项指标继续位列全省前茅。海门中专获评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人民医院三星分院挂牌成立,区域影像、心电中心顺利建成。中医院新院开工建设,精神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包场、四甲中心卫生院新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通过省级评估,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卞之琳艺术馆对外开放,张謇故里小镇柳西半街顺利开街。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区,珂缔缘足球俱乐部晋级中乙联赛。基层治理有效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乡风文明指数测评南通第1。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稳步推进,作为南通唯一县(市、区)接受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现场评议。区镇两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高效运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南通领先。建成全省首个区级社会治理融媒体中心。行政执法机关“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良好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有力有效,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夯实口岸、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规范集中隔离点、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管理,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全员核酸检测演练及预登记工作,全面加强180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常住人口疫苗接种率南通领先,全年无本地疫情发生。

一年来,我们突出务实高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举办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注重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全面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大力支持政协履职,认真办理人大建议379件、政协提案339件。落实政府工作“项目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强化督查激励和闭环管理,推动政府系统提振精气神、走出舒适区。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公”经费零增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听取政府组成部门“一岗双责”落实情况,扎实推进各类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四不两直”、微调研成为政府工作新常态,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顺利完成撤市设区,有效应对疫情挑战,“十三五”规划实现圆满收官,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16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两度荣获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站上新起点、步入新境界。五年奋斗,海门“强”的基础更加坚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六个百亿级台阶,年均增长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列南通第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1%,开工超10亿元产业项目100个,百亿级招商豪华邮轮项目建成投产,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获评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全省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市场主体总数五年净增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6倍,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相继实现突破。入选省“双创”人才数连续四年位列南通第1。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日趋成熟,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加速培育,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高标准农田“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集中代建、标后管理”经验全省推广,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五年奋斗,海门“富”的成果更加可感。高质量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提升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 %、9.3%。人均住户存款达12.5万元,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新增和改扩建学校24所,四星级高中实现全覆盖,创成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分别提升56.1%、27.8%,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20%。13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异地新建或改造,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列入国家试点,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养老床位数、婴幼儿托位数分别达到4.96张、40.3张、2.8个。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3.46岁。五年奋斗,海门“美”的底色更加靓丽。“三城联动”开发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4.5平方公里扩展到6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8%,五年提升6.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历史性超过户籍人口。足球小镇、家纺小镇、机器人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入选数量南通第1。作为南通唯一县(市、区)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新增城市道路70公里,“八横十纵”路网体系基本形成,获评首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完成老旧小区(片区)改造23个,拆违拆破拆旧74.8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万套。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灵甸工业集中区取消化工定位,青龙河整治实现从环境短板到生态样板的华丽转变。城乡建成区污水主管网全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五年提升9.6个百分点。获评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年奋斗,海门“高”的标识更加鲜明。培育省级以上文明单位31个,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20人,张謇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高分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江海博物馆等一批文体场馆投入运行,建成首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获评全省书香城市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开发区与海门街道实行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卓有成效。行政审批“1220”服务品牌成为全省标杆,金融生态建设、营商环境评价全省领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建设等国家级试点成效明显。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验全国推广。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公益诉讼等工作全省领先。省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创成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全国社会治理优秀城市。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来,地方志、档案、接待、外事、统计、审计、人武、人防、民族宗教、国家安全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对台、侨务、双拥、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残联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成绩的取得,是区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的结果。回首五年,一组组跳动的数字、刷新的排名,见证了海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一个个精彩的时刻、难忘的瞬间,彰显了全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舍生忘死、逆行出征,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彰显了护佑生命、守望相助的小城大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线,党员干部、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奏响了一曲和衷共济、勠力同心的时代赞歌。每一份力量都极其宝贵,每一次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个人都了不起!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海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各驻海单位、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海门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更须警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园区经济贡献度有待提升;土地、能耗双控、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传统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任务相当艰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能级仍不够高,乡村振兴还存在不少短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政府系统少数干部专业素养、担当意识、攻坚能力与时代要求尚有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今后五年,是海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海门蓄势腾飞、增创优势的战略机遇期、红利收获期和重要窗口期。环顾全球,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立足国内,虽然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随着“双循环”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持续深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观照自身,经过多年打基础、抓项目、强园区,海门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高质量发展已驶入快车道,特别是随着重大交通工程的落地开工,海门独特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彰显。我们必须把海门放到“两个大局”的时空坐标中找准自身定位,深刻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抢抓大有可为的五年黄金机遇期,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省市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示范成果。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聚焦区委确定的“五个示范区”要求,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快于全市,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齐头并进,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创新力大幅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紧密协同,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高质量发展始终处于南通领跑位置,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展现出现实模样。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创项目、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沿江科创带建设成效充分彰显,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强劲支撑,传统产业实现迭代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量质齐升,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新增1个千亿级产业和2个500亿级产业。在区域协调、开放融合上展现新作为。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格局对接上海、融入苏南。重大战略交通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成型。城市西联、北展、南优步伐明显加快,城区“一核四片区”和全域“一城两港六组团”空间格局特色鲜明,城市更新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展现新貌,老集镇区焕发新颜,品质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深入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能源、土地、水等资源配置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基本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美丽江苏海门样板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共同富裕、全龄友好上展现新作为。率先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张謇文化焕发新时代风采,人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幸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全龄型友好城市建设呈现新气象。在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上展现新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全域覆盖的公共安全体系、高效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特色品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平安海门、法治海门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在省市前列,建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各位代表,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人人争做奔跑者、个个抢当实干家”的奋斗情怀,不断涵养“干就干成功、做就做最好”的事业追求,再大的风雨也阻挡不住我们争先的脚步,再大的困难也动摇不了我们必胜的信念!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跑出未来五年“海门加速度”、拼出未来五年“海门新高度”,成为南通新一轮发展的魅力新主城、最强增长极。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十四五”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领跑全省高质量、挺进全国二十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为抓手,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增长极,奋力走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8%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能耗和环境质量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引领,锻造现代化建设硬核支撑。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坚行动,走好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服务行业繁荣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标杆高企“一企一策”靶向服务机制,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6%。加速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积极参与“揭榜挂帅”,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万人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5件。

提升创新载体运行质效。深化沿江科创带“两城一园”规划编制,激发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创新硬核活力,提升大生科创园研发型、总部型、上市型科创业态,全面增强沿江科创带的显示度与创新密度。加快开发区中小企业科创园、临江新区中美绿色基金海门健康谷等重大科创载体建设,推动存量载体精准招商,积极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提升市场化运维水平,确保高质量科创项目入驻率超过60%,建成省级以上科创载体5家。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积极引进重大创新平台,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推动沈阳建筑大学协同创新基地落户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8家以上,力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营造“近悦远来”创新生态。全面实施“东洲英才”计划,高质量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广泛吸引青年才俊为主体的新生创造力量,推动188体育海门籍人才回乡、外地优秀大学生来海,新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10个、高校毕业生5000人以上,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科创母基金,放大政府引导基金撬动效益,招引集聚一批优质市场化基金,引进落户总部迁入型科创企业10家以上。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集成完善人才政策,稳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提升人才服务生态,实现项目揽才、产业聚才、环境留才,不断提升人口集聚力、人才吸引力,新增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

(二)聚力产业转型,筑牢现代化建设坚实根基。紧扣“工业经济三年倍增”目标,推动项目大突破、产业大集聚,厚植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强力攻坚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强化“一把手”招商主体责任,完善“1+4+11”协同发力、“驻点+委托+代理”多点布局的招商体制,精心办好各类投资促进活动,积极营造“周周有项目签约、月月有重点活动、季季有项目开工”的浓厚氛围。细化“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打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组合拳,精准对接跨国公司、重点央企、知名民企、高端研发机构、顶尖创新人才,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基地型产业项目、研发型总部项目,布局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未来产业项目,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科创项目,新签约超10亿元产业项目60个以上,其中百亿级4个、50亿级5个;新引进科创类项目60个。优化重大项目滚动式管理、全流程服务机制,畅通项目推进绿色通道,新开工超10亿元产业项目不少于36个,其中百亿级不少于2个;新竣工产业项目16个、转化达产15个。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编制海门产业热力图,直观引导企业择木而栖、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计划,聚焦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出发,对技术、工艺、产品、关联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梳理,更好助力产业强链补链。推动高端纺织由制造、贸易向研发设计、消费体验等领域延伸,引导建筑企业向轨道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拓展。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从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零件配套向整体成套、低端产品向核心产品转变,拉长做精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高端专用成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传感器、功率器件、连接元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及封装测试,推进胜宏科技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布局打造新一代通信、光传输、未来网络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推动百奥赛图CMC基地、澳斯康生物制品等项目建成运营,加快慧聚药业制剂、益诺思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医药研发、精准医学、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紧扣精品钢、锂电池、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四大新材料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及专用设备,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智造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把数字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增量,研究谋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培育壮大软件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年实施“智改数转”规上工业企业50家,培育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4家、国家贯标企业10家,新增上云企业20家、智能车间10个。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始终把优质企业作为海门经济发展的坚挺脊梁,聚力培育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头部企业、具有潜在颠覆力的颈部企业、具有强劲爆发力的腰部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领航”计划,新增应税销售超百亿级企业2家,其中500亿级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完善规模工业企业“引航”遴选培育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争创质量标杆,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首台套5个。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护航”计划,大力推进“小进规”“个转企”,抓好“四上”企业培育入库,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30%以上、产值增长26%以上。建立企业上市全过程服务保障体系,引导188体育企业加快挂牌上市步伐,全力做大产值市值,新增报会企业6家、上市企业1家。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用心用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鼎力助推企业扎根海门、做大做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国有资本监管,提升国企专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化盈利能力。

(三)突出跨江融合,拓宽现代化建设最优路径。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高标准编制实施跨江融合建设方案,推动开放理念、发展路径、体制机制全面接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全面融合,全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

在交通体系上全面对接。服务保障北沿江高铁海门段、海太过江通道如期开工建设。推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可获批,稳定海门西站规划选址。开展临永隧道188体育空间规划研究。加快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建设,稳定江海快线、机场快线线型,完成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全域高架(快速路)路网规划编制,积极融入长三角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启动常久线西延建设,开工港西路南延二期项目,加快推进江海路快速化改造、长江路北延工程,打通珠江路、汇智路等一批“断头路”。全力把江港、海港打造成对接沪苏最前沿,力争完成疏港铁路、洋吕铁路东灶港至吕四港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吕运河—东灶新河航道整治项目,通海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60万标箱,中天4个海港码头正式对外开放。

在产业协作上全面发力。加强与苏南板块交流合作,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深度融合,争取高成长性企业的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实现在同一产业链水平的价值链合理分工。探索与昆山、吴江、太仓等苏南地区共建“跨江融合示范区”,构建共用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沪苏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推广“研发在沪苏+转化在海门”科创成果转化模式,打造离岸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首选地。学习借鉴苏南对外开放经验,开展全方位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保份额,完成进出口总额300亿元。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高质量运营海门跨境电商(深圳)柔性服务中心,引进跨境电商企业5家以上,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5000万美元以上,叠石桥市场线上线下成交额突破140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8亿美元。探索海外委托招商新路径,加大头部外资企业招引力度,筹建北欧产业园、以色列科创园,到账外资超3.6亿美元。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支持开发区加快推进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进口货物指定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规划建设,新培育海外仓1-2个。支持本土龙头企业“走出去”,带动建筑、家纺等优势产业全球布局,完成外经营业额4.5亿美元。

在营商环境上全面对标。坚持把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对标沪苏最好水平,拿出真招实招,出台营商环境新政,让在海门投资兴业的市场主体,跑手续有“一网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快捷便利,落项目有“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的优质服务,对未来有“审慎监管+公平公正+守信践诺”的稳定预期。顺应企业需求,研究制定188体育“合身”“解渴”政策措施,强化惠企政策精准滴灌、刚性兑现。建成“一站式”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海门“企业服务3.0”升级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制造业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新增有效信贷投放180亿元。持续开展“张謇式”优秀企业家评选,组建优质企业“五大发展联盟”,组织企业家畅聊早餐会,进一步密切“亲”“清”政商关系。对开发园区实行“菜单式”“精准化”赋权,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内事区内办”。

(四)提升城市能级,厚植现代化建设竞争优势。以“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持之以恒抓特色塑造、功能完善、能级提升,让海门这座城市处处展现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下好空间拓展先手棋。完成188体育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加快城市西联、北展、南优步伐,促进城市组团发展、精明增长。北部新城统筹交通枢纽、产业发展、民生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前瞻布局高铁经济、临空产业,打造对接临空经济区桥头堡。创新南城深化府南CBD城市设计,加快推进未来智谷等科创载体建设,扮靓最美滨江生态岸线,打造“三生融合”城市新客厅。西部片区加快完成片区规划和设计,超前谋划枢纽新城和综合商贸片区开发,打造联结南通主城西大门。宜居老城坚持形象提升与功能完善并举,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美丽街区、宜居社区建设,系统提升市政设施、临街楼体和绿化环境,扩面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改造老旧小区(片区)6个,新开工安置房3000套、基本建成5000套,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打造謇公湖基金小镇。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拓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经济业态,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30家。加强楼宇经济引导,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新增纳税超亿元楼宇1幢。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合理布局城区商圈,推进星级酒店、特色街区建设,精心策划消费促进活动,培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绿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不少于5家,积极创建省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打造精建细管新样板。编制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数据共享、预警预判、联动指挥、行政问效,提高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战实用水平。深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建设推广智慧停车应用系统,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2000个。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着力解决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拥堵现象,用精细管理传递城市温度。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微修复”和城市管理快速响应机制,聚焦城市主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推进户外广告、违法建设、宠物管理等热点问题专项整治,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打造“百姓城管”“法治城管”品牌。深入开展物业分类管理提升试点,创新“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管理模式,争创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项目3个。实施环卫市场化改革,新增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16个。

(五)推进乡村振兴,绘就现代化建设美好图景。以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深入推进农业振兴行动。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高产稳产“吨粮田”、生态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79.2万亩,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做强做精优质稻米、特色果蔬、特经特粮、海门山羊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育种基础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新培育农业“两品一标”5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87%。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行动,新增新型合作农场10家、示范家庭农场24家。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工程,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条,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实施农业园区“提质、扩面、强基”工程,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多措并举增收入、富口袋。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农村“三棚”和破旧建筑专项整治,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水环境改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完成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1.6万户。坚持典型示范、片区带动,新培育市级示范村3个、先进村10个,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超过95%。深化农村“三块地”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项目招商、城镇物业、商贸文旅、社会服务、村企合作等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强化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推进农房一体发证工作常态化。开展乡村治理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加快培育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培树淳朴健康的文明乡风。

深入推进镇域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出城入乡,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持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中心镇开发建设和老集镇整治提升,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和文旅名镇。高质量推进足球小镇、家纺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张謇故里小镇争取纳入省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加快补齐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领域突出短板,提档升级农路25公里,改造农桥17座,新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加大新基建领域投资力度,深化交邮融合,在农村布局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数字乡村发展基础。

(六)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现代化建设绿色本底。守牢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门。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亩均、碳均、耗均”论英雄导向,健全项目招引评审、履约审计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调整优化能源、产业、运输、空间结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强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评价,落实差别化激励约束政策,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开展低效企业腾退和“五未”土地处置,持续加大城乡治违拆旧和土地“双整治”力度,腾出资源要素、环境容量支持优质项目,全年盘活项目用地不少于4000亩。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招引落户一批光储一体化项目,争创省级绿色工厂2家。加强公园绿地建设,新增及改造公共绿地4.9万平方米,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5%以上。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巩固长江大保护成效,常态化抓好长江禁渔、禁采工作,持续推进入江入海排口整治。实施长江水源地提升扩建工程,加强沿江岸线开发管理,创建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试点区。统筹推进区域治水,建成投用黄海水务二期、开发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启动实施青龙港闸、常乐节制闸改造项目,加强农村非等级沟河整治,有效打通断头沟渠,动态消除黑臭水体,大力建设清水廊道,打造188体育流动的河、干净的河、美丽的河,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点位长”制,实施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源齐控”,推进VOCs源头替代与深度治理,扎实做好禁放区域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努力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强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建设建筑垃圾分拣调配中心,有序推进关停化工企业土壤污染管控修复,确保土地安全利用率100%。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强化环保执法联动机制,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促进生态文旅共融。立足滨江临海的独特资源禀赋,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和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建设为主抓手,坚持示范段引领、项目化推进,打造尽显大江风光、独具海上风情、展现国际风范的魅力生活空间。推进重点文旅项目串点成线,开工建设张謇国际公园、南布洲湿地植物园,开业运营“青龙港1806”文化街区,完成张謇纪念馆扩建、张謇故居建设工程,提升改造海港生态公园,全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的美丽城乡。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引导旅游和农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加强主题民宿群落、文体赛事品牌、多元餐饮美食等优质供给,做足“留住人”“住一晚”的文章,让“美丽风景”托起一方“美丽经济”。整合文旅资源,推出1-2条精品旅游线路,统一布局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旅游标识,做大做强“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度挖掘张謇文化特色,举办首届张謇教育论坛,打造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七)携手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在共同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

完善稳就业促增收机制。深入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家庭、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培育自主创业2000人,争创全省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出台新一轮富民增收行动方案,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力度,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减轻支出压力,推动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持续开展全民参保巩固提升行动,落实城乡居民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低保救助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域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持续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健全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兜底保障能力,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困难群体。推动妇女儿童、青少年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发展慈善、红十字和志愿服务事业,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打造充满温情善意的爱心之城。扎实推进海勉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擦亮“学在海门”金字招牌。坚持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孩子心中播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幸福种子。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证大中学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实验初中聚贤校区,加快推进实验附小聚贤校区建设,确保张謇小学建成投用,打造188体育“家门口的好学校”。优化集团化办学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同质化”改造,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所、市优质学校5所,争创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大教育人才培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闪耀在海门教育的星空。凝聚家校合力,高质量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教育真正回归校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让孩子们既勤奋学习又快乐成长。支持海门中学建成全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高质量办好110周年校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张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独立转设。深入实施绿色护眼明眸、心理健康润心工程,下决心降低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全面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教兴教,让广大教师更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海门。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加快中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实施二院异地新建项目。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作用,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加强与沪苏知名医院深度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持续扩大中医文化节影响力。实施基层医技人才“强基工程”,探索重点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聚焦群众所需,着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改造老人民医院,打造医养康养结合新地标。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开展养老机构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兜牢困难群众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底线,鼓励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健全“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研究出台二孩三孩配套服务措施,提高普惠型幼儿园覆盖率,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建成区托育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力争每千人婴幼儿托位数超过3个,创成省级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2家,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成投用区体育中心,办好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深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引导群众在细微处见涵养、显素质,让点滴文明行为汇成城市文明风景。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策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海门故事。发挥文化地标效应,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大剧院、精品文物进博物馆活动,全面增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服务功能,积极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高标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推进文化“四送”走基层,用好文化礼堂、百姓舞台,精心组织江海文旅节和“四季江海”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秀文化滋养。完善城乡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成更高品质的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推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扩大海门山歌、通东号子等特色文化影响力。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新时代文艺精品,力争在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有新突破。

(八)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现代化建设治理能力。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科学精准强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根弦,从严落实“四早”要求,压紧压实“四方”责任,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入境人员和高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抓好入境高风险物品和口岸环境检测消毒,落实“两站一码头”和人员密集场所防控措施,加强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严密防范奥密克戎等新变异株输入。突出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优化应急指挥和迅速响应体系,持续完善应急能力建设,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应急演练、疫苗接种等工作。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引导市民做好个人防护,自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紧扣“两个不放松”和“务必整出成效”总要求,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导,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全面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走深走实。聚焦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交通、海洋渔业、特种设备、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全力落实整治任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稳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影响,强化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牢牢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未雨绸缪加强风险防范。坚持稳字当头,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各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每月开展风险隐患研判制度,着力完善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全力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和未发之时。升级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新一代雪亮工程,深化“平安前哨”和“新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强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10分钟网格服务圈”,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优化设置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活动。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力度,妥善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支持“人大代表之家”、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引导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纠纷调处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国防宣传教育,落实退役军人优抚优待政策,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持续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反走私工作。

各位代表,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始终是我们最大的牵挂!今年是我区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第一年,区政府经广泛征集、充分论证,遴选形成了覆盖面广、受益面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40项,提请大会票决。对于通过的民生实事项目,我们将全力以赴、善作善成,把实事办到百姓家门口、办到群众心坎上。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我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的一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着力打造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政府铁军。

让忠诚成为政府工作最靓丽的本色。实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新思想为准绳抓发展、干工作,真正从灵魂深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更好地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斗伟力。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上级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让法治成为政府工作最基本的遵循。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等程序,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舆论监督,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区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实开展“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规范地方执法队伍人员编制管理试点,全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作风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清除行政执法领域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海门。

让实干成为政府工作最动人的旋律。提高干事的本领,花大力气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做到会动脑更会动手、有想法更有办法,切实增强“八种本领”“七种能力”。强化干事的担当,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作出的承诺,确保说到做到、干成干好。落实干事的责任,坚持经济工作推进“六项机制”,定期通报重点指标、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推动压力层层传递、责任有效落实,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组织程度、推进速度和落实力度。激发干事的活力,大兴比学赶超之风,板块之间比发展、部门之间比服务、企业之间比贡献、干部之间比业绩,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推动重点工作在省市进位次、争荣誉、创品牌。营造干事的氛围,健全跨部门协同、项目化推进、全过程闭环工作机制,树立“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鲜明导向,工作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决不允许“混日子”、做“太平官”,让“无功便是过,平庸也是错”成为普遍共识。

让服务成为政府工作最永恒的主题。始终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厚植“万家忧乐在心头”的家国情怀,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前,扎实开展“访民情、解企忧、聚人心”调研走访活动,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中间,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扬批评都要听,努力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顺民心、合民意。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政府服务走上门、群众幸福来敲门。升级扩容12345政府服务热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让市民笑脸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让廉洁成为政府工作最高度的自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从思想深处拧紧自律螺丝,把铁的纪律变成日常习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严格绩效跟踪考核,推动政府系统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健全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廉洁从政中树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春来潮涌东风劲,扬帆远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次第展开、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是一个孕育希望、充满挑战的崭新征程。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坚毅前行,方能不负重托。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以想干事的姿态、能干事的本领、干成事的作为,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