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海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7-12-26 字体:[ ]

——2007年12月23日在海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姜 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海门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在中共海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超额完成了本届政府的预期目标任务。五年来,海门经济连攀新高,社会发展和谐协调,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将率先在苏中苏北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市。

——经过五年的奋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更高平台

五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是前五年的2倍,年均递增15.5%;实现财政收入96亿元,是前五年的3.3倍,年均递增27.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是前五年的3.4倍;实现农业增加值111亿元、工业增加值54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40亿元,分别是前五年的1.3倍、2.2倍和2倍;完成建安产值968亿元,经济收入242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6.4%和18.3%,共获8项“鲁班奖”。实施常乐中南、德胜贤高等国家级现代农业项目16个。三次产业的占比由14.9:54.5:30.6提升为7.7:59.6:32.7。“通光牌通讯光缆”、“亚洲牌钢管”实现了188体育:“中国名牌”零的突破。六度蝉联“全国百强县(市)”,连续三年成为苏中苏北惟一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的县级市。在2007年度“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分别列第41位和第48位,保持苏中苏北领先位置。

——经过五年的奋斗,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丰硕

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预计至2007年底分别达16060元和8050元。居民储蓄余额达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8.2平方米和47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达247部;城镇居民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3台;私人小汽车新增12828辆。城镇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到10.8万人和10.3万人,增加农村合作医疗72.8万人、城镇低保1642人、农村低保11878人。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居南通六县(市)之首。改造农村草危房3002户5895间;完成农村二次改水管网165万米;为9830户次的特困家庭提供了慈善援助;建设经济适用房3.48万平方米;为145户城镇住房特困户提供了廉租房;为2847名特困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援助;为642人次的困难群众提供了法律援助。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7岁。

——经过五年的奋斗,对外开放保持领先位置,各项改革不断纵深推进

五年来,共批准外资项目986个,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3.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8亿美元,利用外资保持“苏中第一,全省十强”位次。成功举办了五届“金花节”和多次组团招商活动,节会签约项目落地率保持在60%以上。外贸、外经工作持续全省领先。完成自营外贸出口额17.6亿美元,累计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1亿美元,实现营业额5.5亿美元,新派劳务1.1万人。三星工贸园区升格为江苏海门工业园区,成为188体育:第2个省级开发区。“四大增长极”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全市105家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南通三建集团、龙信集团等市属建筑企业完成了改制和重组工作;市属流通企业改制全面结束;21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实现改制转企。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民累计减负5859万元,人均减负71.9元。

——经过五年的奋斗,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居创业环境变新变美

五年来,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9平方公里,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81万平方米,实施房地产项目430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46.5%。组织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南进战略”全面启动,发展格局实现由“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转变。老城区形象不断提升,北城区改造基本完成。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在苏中苏北率先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成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14个、省级卫生镇4个、南通市新型示范小城镇14个、南通市环境优美乡镇11个、省生态村14个。推进沿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建、改建市乡公路329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010公里,改造危桥317座,等级公路密度从每平方公里0.9公里提高到1.8公里,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村村相通的公路网。新建、扩建了220千伏海门输变电和110千伏滨江输变电、秀山输变电等多项电力设施工程,实施了城区电网以及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协同太仓实施了海太汽渡太仓码头上迁工程,渡江时间缩短至25分钟。崇海大桥筹建工作运作层面提升到省级。沪通铁路筹建工作加紧推进。

——经过五年的奋斗,社会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和谐发展特色逐步凸显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荣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考平均录取率达92.4%;所有乡镇均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为7.7万人次的特困学生提供了助学帮扶。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成功承办了省十六运部分赛事。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两度蝉联“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被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度蝉联“江苏省双拥模范城”。“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成为新时期海门精神。“平安海门”“法治海门”建设全面推进,四度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市”。

过去的五年,效能监察、人事、审计、统计、档案、物价、粮食、气象、人防、地震、地方志、老龄、关心下一代以及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等政府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坚持以“率先全面达小康、构建和谐新海门”总揽全局,紧扣“项目建设年”和“城市建设年”两条主线,突出“发展、富民、和谐”三大任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高平台上的新跨越。

一、狠抓项目建设,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增强

全市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400美元;财政收入超3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分别增长33.7%和30%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44亿元,分别增长16%和19.2%。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41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5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6家,中兴能源成为188体育:首家入库税金超5000万元的企业。在建超千万元项目54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6个,较上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有效优化,机械冶金、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高效益项目超过规模以上工业项目数的一半。家纺产业不断提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国家纺织产业基地县(市)”。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全市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0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6亿美元;利用南通市外民资82亿元。“四大增长极”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过3亿美元,支撑起全市利用外资的“半壁江山”。滨江工贸区积极推进新通海沙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功引进了海隆港机、海新船务、道达重工、江南造船等4个单体投资超10亿元的特大项目和江苏上钢、世纪天能等2个单体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项目。海门工业园区建设框架全面拉开,40多个超千万元项目进区落户,迈出了从“镇”向“城”转变的重要一步,并被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名镇”。滨海工业新区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区内12条骨干道路基本贯通,污水处理厂、工业水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迅速启动,并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深水大港开发加速推进,小庙洪航道万吨级码头进入报批阶段。中心渔港外围道路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灵甸工业集中区加快整体开发进程,已有43家企业进区落户,其中联海生物项目总投资达8000万美元。钢材深加工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同时,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有11个乡镇的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1000万美元。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又有11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5.5%,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申请专利1095件,授权434件,分别增长58.5%和187%,被评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中兴能源的“亚洲牌钢管”成为188体育:第2个“中国名牌”,凯盛家纺等5家企业的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三兴制衣、泰格动力等8家企业的产品新增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跻身“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行列。集约节约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走在南通市前列,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电耗分别下降7.88%和8.71%。强化土地保护和管理,被评为“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服务业发展态势强劲。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1.5亿元,增长16.1%;完成市场成交额248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亿元,增长17.5%。“叠石桥家纺市场”被确认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叠石桥物流中心”荣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称号,“海门商业步行街”被确认为南通市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全市超亿元市场达24个。

二、狠抓城市建设,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新改善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不断完善。组织编制了南部新区控制性详规和南进发展轴控制性规划等18个规划,完成小区级修建性详规19个。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在新城区,重点实施了张謇大道、沿江公路东延段、南海路景观带和新行政中心等“三条路一中心”建设;在老城区,重点实施了东入口、西入口、北入口和解放路商业街等“三入口一条街”,以及人民西路、育才路等路段的改造。大力度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春季完成公共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秋季绿化工程共实施8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29.2%提高到40%以上。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城市夜景更加亮丽。完成了育峰果品市场、永泓花园等36个地块的拆迁工作。市区房地产项目施工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26万平方米,金色维也纳、宏日阳光水岸等100多幢品位高、景观美的高层建筑初显形象。城市管理不断加强。结合办理市人大的议案,对36家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19家,对44家化工企业实行了限期整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名列全省县级市榜首。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投入13.3亿元新建、扩建等级公路110公里,沿江公路全线贯通,瑞江路、汤正路、包临路等重要干线实现简易通车,叠石桥互通主体工程竣工,进入路面施工阶段。崇海大桥预可报告(江苏方)已编制完成,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新建和改造了星桥、常乐、天补、三阳等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线路18.2公里、10千伏线路60公里。完成了农村低压接户线改造工程。建设供水管网55千米,液化气管道16千米,信息管线360孔.公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2.3亿元实施了以“富民强村、社会事业、路网通达、环境整治、新村新居、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新建、扩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100座。农民集居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35个农村集居点建设,新进集居区建房农户1106户。建设垃圾填埋场351个,设置垃圾箱(房)8918只,清运垃圾6万多吨。疏浚沟河4453条,完成土方1630万方,农村水利建设村村达标,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管理经验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万多亩。完成二次改水管网25万米,改厕1.2万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中南村通过“南通市康居示范村”验收。

三、狠抓富民优先,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实施创业富民。深入开展民营经济竞赛活动,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汇集到创业洪流中。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520户,净增私营企业2650家。实施产业富民。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亩产3000元以上中高效作物播种面积的占比达55%以上,继续位居全省第一。质量农业建设全省领先,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占全市播种面积95%以上。新增“绿色食品”16个,德胜镇贤高农业示范园区的葡萄产品和三和镇的猕猴桃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农产品有机食品”,实现了188体育:有机食品零的突破。荣获“江苏省生态农业县市”称号。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60家,农民经纪人达3.3万人。深入开展农民就业培训,对8.6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新增劳务输出人数3140人。建筑业致富农民的作用不断放大,预计全年实现施工产值28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0亿元,施工人数达13.5万人,并获4项“鲁班奖”,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成“建筑强市”。实施就业富民。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060人,帮助4019名城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开展“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百日行动”,大力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落实托底安置就业机制,帮助560名“4050”人员及特困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34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8%以下。实施保障富民。巩固“两个确保”成果,新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对象8210人、农村低保对象4289人、“五保”供养对象1799人。为6148名破产企业困难职工解决了医保问题,实施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开展“双扶”活动,帮扶对象人均增收392元。广泛开展慈善活动,认募慈善资金1.27亿元,成为南通地区首个慈善资金超亿元的县市,并为3128户次的特困家庭提供了慈善援助。

四、狠抓和谐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迈出新步伐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全面启动了市区5所学校的扩轨工程和18所农村学校的改造。“教育质量上台阶”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高考录取率达97.6%,比去年高出近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5200多名学子进入各类高校深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重点改善了疾控中心、乡镇卫生所等机构的设备配置,完善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超过94%。启动了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成了达标健身设施。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双入户”工程快速推进,通过了“江苏省有线电视示范市”考核验收。全面实施“宽带进村入户”工程,新增农村宽带用户2000多户。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国县级市中首个建立了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在中央党校举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暨海门实践”高层论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大力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娱乐环境。全力构建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体系,诚实守信观念渐入人心。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强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意见,加强同群众团体的沟通联系。深入推进“平安海门”和“法治海门”建设。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构建综治平安工作“大基础”格局,深入推进全市村居综治平安“三室合一”建设和调处中心、监控中心、社工中心等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学校、平安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加强专职保安联防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9.5%。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和参加行政复议质证工作,建立了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深化政务公开,被确定为“南通市政务公开试点单位”。强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全民普法工作,开展法治合格乡镇、法治合格单位、法治村(居)等系列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创建工作走在省、南通市前列。

五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条:

1、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是政府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主题。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形势和变化,面对肩负的责任和重托,本届政府以市委提出的“崛起苏中、跨江争雄”目标统揽全局,坚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放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年”工作,在抢抓机遇中猛攻投入,在开拓创新中加快发展,迅速增强了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海门已成为三次产业健康发展,四个文明同步推进,长三角北翼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

2、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是政府工作必须时刻牢记的宗旨。五年来,本届政府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创业、提升产业、扩大就业等途径,促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正视并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五年共办理人大议案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284件和政协委员提案937件,代表、委员满意率均达98%以上。推行“市长接待日”制度,设立“市长信箱”,通过各种渠道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共受理、答复、处理市民建议、求助、投诉等方面的电子邮件1980多件、来电3100多个、来信来访8900多件次。深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新五件实事工程,在南通地区率先实施五大社会援助工程。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妥善处理社会不稳定因素,广大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3、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共进,是政府工作必须着力推进的举措。五年来,本届政府着力把城市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吸聚力。尤其是近年来,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年”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发展质态,倾力打造主城区与滨江新城相互呼应、共同繁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整治综合环境等工作,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4、坚持求真务实、高效廉洁,是政府工作必须大力倡导的作风。五年来,本届政府围绕市委和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不断提高工作实效。专门成立了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城市建设指挥部、崇海大桥建设指挥部等一系列组织机构,建立了重点工作定期督查、重点工程现场办公、重点问题专题协调等制度,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全面开展“工业经济、利用外资、民营经济、项目投入”四项竞赛,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大幅度缩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等制度,实施市民旁听政府常务会议,精心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树立了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

过去的五年,是188体育: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强、城乡面貌改观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成绩来之不易,探索充满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离不开中共海门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历届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开拓创新和团结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五年来为188体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力流汗、争作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及驻海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群众团体、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精神财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二是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节能降耗、控污减排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农村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三是民生改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增收和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化解到位。四是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此,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海门由提升小康水平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起步时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综观海门面临的发展形势,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机遇和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更”。一是发展优势更足。一方面,随着苏通长江大桥的通车,沪通铁路、崇海大桥、崇启大桥和城际轻轨的立项与建设,海门必将与苏南实现对接融合、与上海产生同城效应,成为长江北翼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枢纽城市。另一方面,随着“四大增长极”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沿江沿海岸线资源和陆域腹地优势的逐步发挥,海门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必将转化成跨越腾飞、江海共兴的发展态势。二是发展起点更高。经过多年的发展,188体育:已积累较强的综合实力,海门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将在苏中苏北第一个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市。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补短、补缺、补软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同时,从经济发展态势来看,188体育: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将步入100亿元级和10亿元级增长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把握科学规律,用好发展机遇,放大赶超效应,努力促进海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发展压力更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紧运行态势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瓶颈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随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对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新的追求;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周边地区传统平衡格局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被打破,实现“崛起苏中、跨江争雄”目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把握大势、只争朝夕,继续瞄准“三先一争”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三化一新”发展方略,突出“发展、富民、和谐”三大任务,促进产业向高端迈进,环境向生态转型,社会向和谐发展,努力创造更强的经济、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建议新一届政府在工作上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又好又快持续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政府引导产业、企业做好产品”的要求,着力调优产业占比,优化产业构成。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实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立足现有基础,改造提升家纺、服装、机械等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江海资源,大力培育新能源、石油化工、钢铁加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向重点发展区域和优化发展区域转移。积极推进品牌型工业化,鼓励企业“创牌摘标”,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企业。优化招商引资。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分享“世博”经济的“溢出效应”,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保持利用外资水平在苏中苏北的领先地位。优化科技创新。健全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推动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构筑科技创新创业高地,吸引国内外各类科技资源和各类人才向海门集聚,争创创新型县市。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总量超过6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二、三次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提高到96%。

(二)发挥江海优势,夯实跨越发展承载平台。紧紧抓住区域交通枢纽形成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过江通道和江海港口建设的新发优势,深入推进江海联动开发,促使沿江沿海区域成为先进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沿江区域,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崇海大桥建成通车,加速沪通铁路、城际轻轨建设。加快沿江资源整合,集约高效推进岸线利用,加快资金、人才、产业和技术的集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全力塑造“北上海”的品牌形象。沿海区域,要推进深水大港、沿海产业、城镇建设“三位一体”联动开发,构建以“一城四中心”为主体框架的滨海港城。

(三)彰显城市魅力,构筑现代中等城市格局。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在增加建筑总量的同时,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做全做细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发展综合性规划,编制相关专业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的建议。做大做优中心城区。加速城市南进,形成主城区和滨江新城建设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强化城市形象设计,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配套,创设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质空间。做强做活城市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等共同参与城市开发和建设,形成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同时,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增强中心城区、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8%,环境综合指数超过90分,力争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四)共建共享和谐,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新期待,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全市人民。注重民生改善。推动人民群众通过就业创业、投资理财等多种途径,普遍增加家庭财富。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让生活在不同区域、拥有不同资源、处于不同境遇的市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稳定的社会保障。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五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达10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1美元以上。注重文明创建。推进“文明海门”、“文化海门”和“诚信海门”建设,让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亲爱亲的道德风尚在海门蔚然成风。注重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法治海门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大稳定”、“大调解”和“大防控”体系,引导人民群众合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人民群众认可的最安全地区。

2008年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建议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海门科学发展与和谐建设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之年。必须正确认识海门所处的历史机遇和肩负的发展任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精彩开篇。

200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紧扣“小康建设提升年”、“项目建设效益年”和“城市建设形象年”三条主线,切实提高经济质效、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社会和谐、加强自身建设,为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超350亿元;财政收入超4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16亿元,分别增长33.3%和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提高经济质效,努力保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1、狠抓有效投入和项目推进。一是优化投入结构。顺应国家将长三角地区纳入优化发展地区的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主攻国家鼓励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类大项目,争取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有大企业、民营大集团的重点项目落户海门。二是扩大单体规模。分层次制订园区、乡镇的项目投入考核计划,全市力争实施投入超千万元工业项目600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5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00亿元。三是加速绩效产出。完善项目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提高项目动态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招商引资点评会、项目现场办公会等活动,强化督查,加强协调,促使拟建项目早启动、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加快江苏上钢、联海生物等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尽早竣工并形成产出。

2、狠抓产业提升和培优扶强。一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孵化,推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特种钢材等主导产业向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发展,推动轻纺服装、生物医药、高压输变电等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型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产业基地。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叠石桥电子商务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精密仪器研发中心等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项目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发展集装卸、储运、贸易于一体的物流型服务业。加快首开理想城五星级宾馆、步行街二期、国际企业商务花园等商务娱乐型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解放路商业街形象和业态,力争引进国际著名商贸企业,尽快形成新老城区的特色商业圈,繁荣海门商贸景象。推进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北上海国际装饰城二期、郁家店竹木市场二期等产业集聚型服务业项目和证大创意园等服务外包型服务业项目建设,促使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推进全球通用商务(海门)城、商品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型服务业项目建设,整合市场资源,形成富江路市场群。推进沿江风情带、东灶港海洋旅游、名人古镇保护性开发等旅游型服务业项目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三是重点发展骨干大企业。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要素调度等措施,重点扶持中兴能源、通光集团、中兴电工、金雪集团、回力橡胶等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继续开展金、银、铜牌企业和纳税大户评比活动,引导骨干企业比产值规模、比应税销售、比增长速度、比技改投入、比入库税收,努力形成企业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销售超亿元企业力争达200家,其中超10亿元15家,超20亿元5家;入库税金超1000万元企业40家,其中超2000万元企业15 家。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上规模”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潜力大、后劲足的成长型企业,规模企业突破1000家。继续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培训和指导力度,重点加快中兴能源、金轮集团、中南控股、通光集团等企业的上市进程,实现188体育: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深入实施“三名”工程,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个,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各3个以上,南通市知名商标10个以上。

3、狠抓载体建设和扩大开放。一是重点推进四大园区建设。滨江工贸区要瞄准“打造千亿港区、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确保新开工大项目60个以上,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50亿元。加快新通海沙综合整治步伐,抓紧做好岸线报批工作,尽快使江南造船、海新船务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开发区中心区要结合城区东拓、产业升级的要求,努力建成全市“技术含量最高、产业提升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海门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凸显园区发展形象。加快叠石桥市场改制步伐,全面启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和市场商务配套工程建设,促进家纺市场健康运行和繁荣发展,叠石桥市场成交额力争突破250亿元。滨海工业新区要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确保新开工大项目40个以上,总投资超100亿元。深入推进深水大港的规划论证工作,力争启动小庙洪航道万吨级码头建设。加快中心渔港外围道路工程建设,在6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加快东灶港镇区的开发和建设,与滨海工业新区形成东西呼应、服务配套的发展格局。青龙、灵甸工业集中区要充分发挥慧聚药业的人才优势和产品优势,努力推进企业与世界生物医药巨头联手,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工业港”。要着力打造以联海生物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江苏英力企业为代表的与国际优质资本紧密结合的高新企业群, 确保有30个大项目落地。各乡镇工业集中区要在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上下功夫,实行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二是切实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要更高水平地“引进来”。瞄准“利用外资苏中动态第一”、“打造南通民营经济第一强市”的目标,大力推进有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在招商理念上,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单体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向行业主题招商转变;在招商策略上,继续以金花节等活动为载体,加大招商推介力度,深入推进“接轨上海”工作,加速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在招商重点上,依托优势产业、优良企业、优质载体开展招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占用资源少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型项目,尤其在引进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在招商平台上,编制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园区、乡镇共建共享发展平台机制,举全市之力推动项目落户在最合适的区域。市开发区至少引进超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3个,力争5个;海门工业园区、滨海工业新区、灵甸工业集中区至少各引进1个超亿美元项目。要更大步伐地“走出去”。鼓励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鼓励建筑、家纺、服装等成熟产业到境外寻求发展空间。确保完成新签外经合同额1.2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5亿美元,新派出国劳务2600人,完成外贸自营出口额6亿美元。

4、狠抓自主创新和体制创优。一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作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重点扶持中兴能源、通光集团、慧聚药业、三鑫电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均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研发中心的骨干企业比例达40%以上。金、银、铜牌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确保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0个,南通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50个以上,申请专利8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4%,全年实施产学研项目不少于50项。推进与上海、苏南等地在产业联结、市场融合、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工作。加快科技创业园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上的集聚、孵化和促进功能。围绕188体育:优势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四大增长极”产业特色,通过组织企业赴高校招引人才、举办首届“科技人才节”等形式,培养和引进50名以上的高素质企业家和产业发展领军人才,600名以上学科带头人、专有技术人才和首席技术工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二是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培植税源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拓展财税增长空间。强化财税征管。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规范征管秩序,促进税负公平。完善市、镇两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大财税考核力度,调动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强化财政管理。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水平,确保保值、增值和收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支出重点188体育地放到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和民生保障的投入。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5、狠抓要素集约和瓶颈化解。一是集约节约资源。强化以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产业导向,通过节能减排、提高土地投入产出强度等措施加快产业转型,提高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的水平。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制度,把环境容量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建设依据,把环境准入和项目投资强度作为调控手段,促进由环境与资源换取增长向环境与资源优化发展转变。重点加强对年消耗3000吨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的监控服务,落实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责任,重点工业污染源COD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化工生产行业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二是积极化解瓶颈。创新政银企合作方式,推进金融资本与优质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开发格局,切实盘活存量土地,积极争取直供指标。主动对接国家、省发展战略,做好重大项目的策划、论证,加快重大项目报批进程。

(二)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构筑城乡互动、城景相融的发展格局

1、打造城市发展新形象。一是南进东拓,在规模上做大城市。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张謇大道建设工程,大力实施长江路、珠江路、民生路、浦江路、嘉陵江路等5条道路的南延工程,加快形成新城区道路主框架。加快实施江海路、长江路北段改造和秀山路东延工程,进一步完善老城区路网。加快推进行政中心、党校、广电中心、报业大楼、政法大楼、消防指挥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力争早出形象。推进中南世纪城、中大国际广场等房地产项目建设,确保主城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50万平方米,要有50幢以上的高层建筑。滨江要抓紧实施证大国际园以及学校、公园、高档酒店等项目建设。启动老城区核心区综合改造的前期工作,实施看守所搬迁、邮政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北入口”形象。二是精益求精,在形象上做靓城市。围绕建设“精品城市”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沿江片区、南进轴两侧等重点部位、窗口地带的规划。按照“绿环水绕”要求,认真抓好海门河、圩角河、青西河、浒通河等沿河景观带建设,沟通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加快形成以市民公园等公共绿地为重点,以张謇大道、青西河等沿路沿河绿地为骨架的新城区公共绿化系统,新增公共绿地43万平方米。抓好道路沿线及相关功能分区的灯光景观建设,打造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新海门。三是加大投入,在功能上做强城市。强化城市供水、供气、污水收集处理、排水管网、集约管道及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区和西部乡镇区域治污。新建汤正路南段、包临路中段等12条道路,续建叠石桥互通、沿江公路改线段等交通工程。实施500千伏南通东输变电、110千伏灵甸输变电和东灶输变电等9项电力设施工程,不断强化区域供电保障。推进崇海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报批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2、建设生态优美新农村。加速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建成一批乡村风情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农村新型社区。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在“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村村连”,确保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50座。根据长江水下地形变化情况,实施江堤部分地段抛石护岸工程。做好海门港闸改扩建工程的报批工作,力争早日立项实施。完成县乡级河道疏浚土方300万方,配套建筑物800座,进一步强化沟河整治长效管理,争创省“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加大“国家生态市”创建力度,深入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基层创建,确保70%以上的乡镇建成南通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30%的村建成省级生态村。巩固农村垃圾规范化管理成果,从源头上控制农村垃圾污染。实施造林绿化6万亩,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完成农村二次改水80万米,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完成农村改厕5万座。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债务化解,确保净下降5%以上。

3、创优经营管理新机制。健全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机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市场机制。敞开城门搞建设,广泛吸引境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参与海门城市开发。市城投公司要发挥好经营城市资产、融通城建资金的主导作用,提高城建投入的产出和回报。建立健全现代化支撑、精细化操作、法制化管理、全社会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小区管理、河道管理、垃圾处置和道路保洁等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城市综合环境网格化管理,重点整治违法建筑和小区环境卫生,消灭保洁盲区,让整洁优美的环境给市民带来愉悦自信的心情。

(三)切实推进社会和谐,努力创设共同富裕、共享幸福的发展环境

1、坚持富民优先,让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加。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鼓励群众不拘形式、不拘类型开展创业投资活动。确保净增个体工商户2800户,净增私营企业2800家,引进南通市外民资55亿元。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通过政府出资买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放大项目农业效益,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新培育农业园区100个,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达60%,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加强质量农业建设,创建省、南通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个。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政策性收入。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180家,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3.4万人。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强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向专业化、技能型转变。确保新增转移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74%。不断放大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和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实现施工产值32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5亿元,施工人数突破14万人。

2、突出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泽全市人民。学有所教。以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质量上台阶”工程。推进职教集中区建设,实施三厂职高整体搬迁,建设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二期工程。深入实施教育布局调整,缩小城乡差距,扩建新建4所市区幼儿园,异地建设弘謇中学,撤并10所村小,确保2008年秋季市区初中招生人数占比提高到35%以上。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办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推进证大国际学校和中南东洲国际学校建设。继续开展助学帮扶活动,确保每个孩子都不会因贫失学。劳有所得。注重公平分配,全面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让每个职工都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按时足额领取劳动报酬。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市、镇、社区三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参保标准提高到80元,参保率95%以上。继续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老有所养。继续抓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覆盖率提高到96%以上。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人均供养水平保持10%以上的增幅。全面推进以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发展“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社会福利机构,提高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住有所居。增加廉租房房源,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建设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任务。贫有所济。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形成政府帮扶和社会援助互动机制。健全困难群体帮扶和长效救助机制,对低收入家庭在遭遇突发性生活困难时给予有效的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新募集慈善资金1000万元以上。

3、繁荣先进文化,让现代文明引领社会风尚。打造文明海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新时期海门精神。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打造文化海门。推进文化体制创新,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所有乡镇均建成达标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均建成达标农家书屋。继续实施“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三下乡工程。推进张謇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江海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推进海门山歌剧团改革发展,着力建设文化强市。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全省体育强市和体育强镇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广电事业,农村有线广播、有线电视门樘入户率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乡镇广电站改建,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能传到每户人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世代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计生服务水平。打造诚信海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让诚信成为政府的规范、企业的品牌、社会的风气。

4、促进安宁稳定,让社会环境更加健康有序。建设“平安海门”。建立严格的平安综治工作责任机制和预防、打击、管理等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加强居民小区的安全防范改造和路面视频监控网点建设,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控问题,再创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进一步完善信访责任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弘扬安全文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放心粮店。提高政府调控能力,确保物价基本稳定。建设“法治海门”。继续开展法治系列创建活动,延伸和拓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创建内涵,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继续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让困难群众也打得起官司。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六进基层”活动,力争实现省双拥模范市“六连冠”。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务实、高效清廉的发展机制

1、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出实招。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下加强调研,对外注重学习,对上传达信息,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水平。积极探索建立行政问责制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完善政务公开、首问负责、服务承诺、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追究等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以重点目标、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的落实为重点,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跟踪问效、严格问责,增强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和“数字海门”建设。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和市民间形成良性沟通,增强政府公信力。

2、在优化决策、推动工作上抓落实。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运用规划、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改善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用最优的服务创造最佳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思考问题、指导工作,切实提高抓发展的水平、抓落实的能力和抓项目的本领。把思想解放体现在创新创业创优举措上,反映在从偏重经济指标考核向强化民生指标考核转变上,让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和谐奋进的发展氛围保持好。继续实施市民旁听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上求实效。坚决服从市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主动加强与工商联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听取意见,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的满意率和落实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做到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每一项政务权力的运行都实施“阳光作业”,加快构建具有海门特色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和资金管理,加大对政府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力度,提高投资绩效。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努力使各级政府成为保持高尚精神追求的表率。

各位代表,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海门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中共海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把时代的召唤当作前进的动力,把崇高的使命化为积极的行动,向着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着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