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

市政府188体育印发《海门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海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7-27 字体:[ ]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行,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门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海门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南通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加快建成人才强市的战略部署和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结合188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188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188体育:人才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把聚才、育才、引才作为跨越发展的先导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扩大各类人才总量为基础,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抓手,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开发层次,全力构筑长三角北翼人才强市,高质量完成了“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海门全面跨越、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9.89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5.67万人。其中各类人才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达到18.2%,产业人才总数14.27万人,高层次人才4028人,高技能人才10882人,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总数中的比例不断提升。

人才层次明显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层次人才达到1.53万人,占人才总量近10%,中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32%。全市拥有博士48人,硕士571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7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有30人被列为省“333”和南通市“226”培养对象。

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制定出台《海门市人才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市级财政从2006年起设立了1500万元人才开发建设资金,对企业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给予资助。2008年又制定出台了《188体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及配套实施办法,人才资助、创业扶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了“科技兴市功臣”、“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门市高技能人才”等评比表彰活动,最高给予60万元重奖。

人才载体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借助于一大批特色园区和特色企业的兴起,全市新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6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3家。经批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生科研工作站1家,南通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个。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载体吸引人才超过4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300多人。

“十一五”期间人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征程的新任务,加快建成人才强市的新要求,188体育: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在每万人中的占比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依然紧缺;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研发人才、高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占比偏低;人才投入不足,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乡镇、行业间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等等。

“十二五”期间是188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服务发展大局,切实将人才工作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规划海门人才发展,大力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不断提升188体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优势。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统筹整合人才工作资源,坚持以快速扩大各类人才总量为基础,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为重点,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东洲英才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基本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人才优先、引领发展。紧紧围绕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优化结构、以用为本。把用活用好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3.高端引领、统筹开发。以“东洲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和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导向作用。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开发建设。

4.优化环境、激发活力。推进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创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生活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法制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5.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健全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互动合作,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人才开发的积极性,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适应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更具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人才高地,使海门成为我国区域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区,率先在苏中苏北建成人才强市。

1.人才总量大幅增长。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年增长率为10%左右,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达到2100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全市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倍增”目标,高层次人才超过90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达到4万人。省级以上选拔的各类专家和列入培养、资助人选达到100人。

2.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到2015年,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力争超过90%。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协调发展,产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数力争达到10:40:50的比例结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数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3.人才环境显著优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个性特点、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政策法规体系,营造创新能力最强、创业成本最低、服务效率最优、人居条件最好的人才环境。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不断递增。

4.人才作用明显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7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2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才力争达到10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人才贡献率超过45%。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执政能力和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创先争优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2000人左右,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举措:遵循干部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党政人才的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妇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非公经济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健全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评价机制。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适应沿江沿海开发战略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市场开拓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超过4.5万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5%,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着力培养5名左右能够引领海门企业跻身中国500强的企业家。

主要举措: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鼓励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积极落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期权产权激励和知识产业股权化制度。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基本合理。

主要举措: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引进和培养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急需人才。依托国家、省和南通市重点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海门新一轮重点人才工程,造就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专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积极搭建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和载体,拓展发展空间。注重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使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适应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力争达到4万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2个。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实施“省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市县“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培训方式。积极开展“技能比武”、“技能练兵”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新技术和运用新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建设一支适应188体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等级证书人才占5%,中级技术等级证书人才占10%,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有4—5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技推广体系、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类特色农业人才基地等载体,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支持。加大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到农村基层一线任职、挂职。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围绕构建和谐海门的目标,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支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超过2500人。

主要举措:加强社会工作的宣传,系统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作用和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养。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事务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组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制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民办非企业以及涉及社会工作其他企业等社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1.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

发展目标: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重点和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快船舶修造与海洋工程、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家纺服装、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建筑建材等重点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到2015年,全市重点和新兴产业人才总量超过16万人,并建立一批重点产业人才基地,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人才与产业发展基本相适应。

主要举措:适应188体育:优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开发力度。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和新兴产业人才基地。以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加快人才集聚,形成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人才智力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交流,积极采用岗位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培训培养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研究制定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重点产业人才合理分布、优化配置、成长成才。

2.沿江沿海现代服务业人才

发展目标:积极策应海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进程,紧紧围绕综合物流、国际贸易、现代金融、海洋经济、服务外包、会展旅游、创意设计、软件开发、中介咨询、总部经济、知识产权、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数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

主要举措: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发挥专业市场作用,通过与现代服务业较发达地区联合举办专业市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海创办、领办服务型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特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各类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来海创新创业。

3.城镇发展与基础设施领域人才

发展目标:策应国家长三角发展战略和一体化进程,适应加快188体育: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建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管理等专业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全市城镇发展人才达到200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人才超过2万人。

主要举措:积极组织本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赴外参与高校校园招聘活动,吸纳储备一批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和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项目研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机制。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188体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大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态建设和环保人才达到500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举措: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开发专门计划,有计划地吸纳储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以及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人才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加订单式培训。积极引进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节能减排、城镇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5.社会发展领域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以保障民生和安全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大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在教育、体育、政法、宣传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安全保障、防灾减灾等领域,建设一批人才基地,培养一批专门人才。

主要举措:研究制订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抓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政法人才、教育人才、体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加强高危安全监管、职业健康、应急管理等社会发展安全领域人才开发力度。完善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科技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工作。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计划

围绕188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名校揽才”、“企业聚才”、“海外猎才”、“智力汇聚”、“我才回流”等重大人才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继续加大人才引进资助力度,积极鼓励用人单位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人才租赁、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互利共赢。加强人才信息库、海内外人才联络网点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留学人员管理机构、各种协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招才引智特聘专员制度,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协助做好创新创业人才(智力)、创新成果的信息收集和联络协调工作。“十二五”期间,围绕188体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引进5名国家专家,20个创业创新团队、300名科技领军人才。继续实施好“东洲英才”计划。

(二)高素质人才培训计划

深入实施“3113高素质人才培训工程”,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培养30名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突出业绩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名中青年首席专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名省市县级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300名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设立东洲英才专项资金,对培养对象创新项目进行扶持和资助,资助培养对象接受专业培训、参加科技交流和合作,对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给予奖励。整合科技项目、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等资源,对培养对象实施的项目进行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并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举办各类学术交流、高层论坛等活动,加强科研协作。坚持以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重点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培养机制。

(三)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计划

适应188体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教育培训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到2015年,在全市选拔重点培养首席技师10名,技术能手1000名,建立2-3个高级技师工作室,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四)人才储备提速工程

建立以政府支撑为导向,用人单位吸纳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和参与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社会和农村一线就业,通过政府购买、企事业挖潜,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转岗培训与能力提升、创业与就业指导、人事代理与租赁服务、困难家庭毕业生免费就业扶持等有效手段,千方百计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和储备各方面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加快储备一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事业单位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单位编制的限制。探索建立人力资源银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方式的融才融智服务。到201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全市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返乡毕业生人数与层次不断提高。

(五)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工程

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以新型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入驻创业园的留学人员,给予必要的创业启动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的支持,吸引国外留学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和项目投资。充分发挥“四大园区”、科技创业园、各类产业园在集聚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到2015年,重点建成50家左右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站、院士工作站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支撑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十二五”期间,吸引10家左右的大院、大所来海设立分支(专门)研究机构,促进高层次人才快速积聚。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奖励基金,鼓励扶持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的建设。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团队)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提供优质服务。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建成人才公寓50万平方米,切实改善各类人才居住条件。

五、人才发展保障机制

(一)创新人才投入机制

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把人才资本投资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政府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不断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夯实人才工作载体,加大对重点创新创业项目、重点学科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政府对人才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人才资本投入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化用人单位的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引进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引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落户海门,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研究探索人才捐赠资金税前列支的办法,大力宣传表彰捐赠款的先进个人、企业、团体和组织。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进一步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招才引智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人才租赁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继续抓好人才服务工作站建设,优化布局,加强合作,拓宽各类人才的交流渠道。发挥海门籍在外人才的引导带动作用,完善海门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网,建立海门招才引智海外工作站(窗口),为188体育:企业联系与利用高级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打通渠道,为海门籍专家、学者报效家乡和回乡投资创业搭建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三个“面向”,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整合职教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办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江苏数字学院和南通大学、纺织学院、南通职大、南通电大海门办班点建设。引导各类高职、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根据供求信息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积极引进境内外高校与海门合作办学,建立分校。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与人才使用之间的融通渠道。建立人才能力建设指标体系,改革人才培训内容和方式。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升人才培训实效。建立优秀人才带薪学习制度,鼓励各类人才根据岗位需要或市场需求实现自我提升。

(四)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坚持“创业初期做保姆、发展过程兼导师、成功路上当保安”的原则,建立政策灵活、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服务人才创新创业体系。强化政府人才发展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为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障、户籍转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政策信息咨询、创业注册、员工招聘培训、技术支撑、成果保护与转化等人才服务体系。

(五)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协议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年薪制、业绩工资加项目工资、基本报酬加效益提成等多种形式的绩效分配机制,研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逐步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使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回报。鼓励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在科学界定人才资本产权的基础上,制定产权分配的相关政策。建立以政府重奖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奖励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市优秀专家、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家、技能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奖励表彰制度。完善人才流动保障机制,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符合人才流动需要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六、组织实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重点抓人才工作的发展战略,抓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各部门资源和力量的协调整合,抓人才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抓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向行业、乡镇(街道)及企事业单位延伸。

建立务实高效的组织协调和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选好配强工作力量,做到编制、职责、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对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落实和重点工作的部署,要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做好统筹安排。凡属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要通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到各个部门。

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指标考评体系。建立人才工作部门绩效管理机制、实行经常性的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制度,层层落实,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和重大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人才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宣传各地各行业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

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工作部门的责任意识,求贤若渴的意识和创新服务意识,敢于冲破束缚,打破条条框框。

各乡镇、各园区、各部门(行业)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编制本地、本部门(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本规划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1.188体育海门市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pdf